近年来,中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深刻调整,关于房价走势的讨论持续升温。著名经济学家、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朱宁教授近期发表观点认为,当前中国房价仍有20%-30%的调整空间,这一判断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。朱宁教授的言论并非空穴来风,而是基于对中国房地产市场供需关系、金融政策、人口结构等多方面因素的深入分析。
从供需关系来看,中国房地产市场正面临结构性转变。过去二十年间,城镇化进程加速推动住房需求激增,开发商大量囤地建房,导致部分城市库存高企。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,2024年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仍处于历史高位,三四线城市去库存压力尤为突出。与此同时,新生人口数量持续走低,2023年出生人口已跌破900万,家庭结构小型化趋势明显,这意味着传统"三代同堂"催生的改善型需求正在减弱。供需关系的根本性变化,决定了房价难以再现过去那种单边上涨行情。
金融政策的变化也是影响房价的重要因素。近年来,"房住不炒"政策定位持续强化,监管部门对房地产企业的"三道红线"管控严格,银行对个人住房贷款的审批也更加审慎。朱宁教授指出,这种去杠杆过程虽然短期内会造成阵痛,但长期看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,随着房产税试点范围可能扩大,持有成本上升将进一步抑制投机需求。从国际经验看,美国、日本等国家在经历房地产泡沫后,价格调整幅度普遍在30%-50%之间,中国目前的调整尚属温和。
对于年轻人购房策略,朱宁教授提出了颇具启发性的建议——应从投机思维转向消费思维。这一观点直指当前社会存在的认知误区:许多年轻人将买房视为稳赚不赔的投资,甚至不惜掏空"六个钱包"加杠杆入市。事实上,住房首先应该满足居住需求,其投资属性应当弱化。在房价调整期,消费者更应关注房屋的居住品质、配套设施、通勤便利等实用价值,而非一味追求升值潜力。德国等国家的经验表明,租房居住也可以获得高质量生活,这种观念值得中国年轻人借鉴。
从区域差异看,不同等级城市的房价走势正在分化。一线城市核心地段由于资源高度集中,抗跌性相对较强;而部分人口流出的三四线城市,房价回调压力更大。朱宁教授特别提醒,那些产业基础薄弱、公共服务资源不足的城市,房价虚高部分可能面临更大幅度回调。年轻人若确有购房需求,应优先考虑就业机会多、公共服务完善的区域,避免因贪图价格便宜而陷入"价值陷阱"。
当前市场环境下,开发商也面临转型压力。过去高周转、高杠杆的模式难以为继,行业将进入精细化运营阶段。部分房企已经开始调整策略,加大保障性住房、长租公寓等业务布局。这种变化对购房者而言实则利好,意味着未来市场将提供更多元化、更注重品质的住房产品。消费者不必急于在调整期"抄底",而应耐心观察,选择真正适合自身需求的项目。
从国际比较视角看,中国的房价收入比、租金收益率等指标长期偏离合理区间。朱宁教授援引数据指出,北京、上海等城市的房价收入比超过30倍,远高于纽约、伦敦等国际大都市。这种失衡状态必然要通过价格调整或收入增长来修复。在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,通过房价适度回调来实现再平衡是更可能的路径。这也意味着,未来几年房地产将很难再为投资者带来超额收益。
对政策制定者而言,如何平衡"防风险"与"稳增长"是关键课题。一方面要避免房价快速下跌引发系统性风险,另一方面也要防止重回刺激老路。近期出台的"保交楼"政策、优化限购措施等,都体现了精准调控的思路。长远来看,建立房地产长效机制,发展租赁市场,完善保障体系,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住房问题。
对个体家庭来说,理性看待住房属性至关重要。住房确实是重要资产,但不应成为家庭财富的全部寄托。日本"失去的三十年"表明,过度依赖房地产的财富结构具有极大脆弱性。中国家庭有必要优化资产配置,适当增加金融资产比例,实现财富保值增值。
站在2025年年中这个时点展望未来,中国房地产市场将进入新阶段。房价适度回调有利于降低社会运行成本,提高经济活力;开发商从规模竞争转向品质竞争,有利于行业可持续发展;消费者树立理性购房观念,有利于避免非理性追涨。朱宁教授的预测或许略显保守,或许略显激进,但其核心价值在于引导社会形成对房地产市场的正确认知——房子是用来住的,不是用来炒的,这一本质属性永远不会改变。
在这场深刻的市场调整中,年轻人尤其需要保持清醒。与其耗尽积蓄追逐不断移动的价格底部,不如投资于自身能力提升;与其被房贷束缚职业选择,不如保持流动性抓住发展机遇。当住房回归消费本质,人们才能以更从容的心态面对市场波动,做出真正符合自身利益的决策。毕竟,生活的质量不仅取决于居住空间的大小,更取决于心灵自由的程度。
十大股票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