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东的火药桶,又被人狠狠踹了一脚。这次动手的是以色列,二百多架战机划破夜空,直奔伊朗的命门。这一脚,踹得又准又狠。
伊朗的纳坦兹铀浓缩厂火光冲天,伊斯兰革命卫队总司令萨拉米、总参谋长巴盖里,外加一串将军和六个顶尖核科学家,名字瞬间就从花名册上被抹掉了。
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军事打击,这是外科手术式的斩首,是对着伊朗整个国家机器的大脑和心脏动刀子。
德黑兰的脸被打肿了,不还手是不可能的。弹道导弹和无人机当即呼啸着飞向以色列,特拉维夫和海法也见了红。
一来一回,近两千条人命没了,国际油价一天就窜了8%,全世界的油轮经过霍尔木兹海峡都得掂量掂量。愤怒的伊朗扭头就退出了核谈判,指着鼻子骂美国是幕后黑手。
打到这个份上,再打下去就是不死不休了。据说最后是美国老大亲自下场按住了双方的脑袋,才没让这把火烧成燎原之势。
停火协议官宣后,两边还很“默契”地互相清了清库存,打光了最后一批导弹,像是两个打红了眼的小孩,被大人拉开后还要隔空踹两脚,嘴上不饶人,心里其实都怕了。
军事上的硝烟暂时散去,口水仗淹没了媒体。但所有人都心知肚明,有些东西,回不去了。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摆在了桌面上:这一通操作下来,到底谁是赢家?谁又被架在火上烤,离深渊又近了一步?
先说说以色列,这次行动代号“狮子的力量”,听着威风凛凛,战果也确实亮眼。可仔细一琢磨,内塔尼亚胡恐怕是打了个寂寞。
以色列的安全神话,早就开始破功了。从2023年开始,这头中东雄狮就发现自己掉进了泥潭里,四面八方都是麻烦。
南边加沙,跟哈马斯的巷战打得像一锅煮烂的粥,没完没了。北边,跟黎巴嫩真主党的冲突一天比一天激烈,定点清除了人家几个高层,结果换来的是更深的血海深仇。
甚至连早已被打成一地碎片的叙利亚,以色列都要时不时去啃两口。这种四处出击、鲸吞蚕食的做派,把内塔尼亚胡那点开疆拓土的心思,暴露得一清二楚。他就像一个红了眼的赌徒,总想在下一把牌里赢回所有。
这次空袭伊朗,看起来是一次惊天豪赌,似乎赢了一手好牌。但问题是,这并没有解决以色列的根本焦虑。
炸掉一些地面上的核设施,听起来很解气,可伊朗人又不傻,最核心的铀浓缩工厂早就埋进了几百米深的山体里,常规炸弹扔下去,也就是给人家挠个痒痒。
这就好比你费尽九牛二虎之力,把邻居家院子里的杂草全拔了,可人家的树根深深扎在地底下,春天一到,照样发芽。
只要伊朗研制核武器的能力和决心还在,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就永远悬在以色列头顶。内塔尼亚胡或许想通过持续的敲打,逼伊朗彻底放弃,甚至搞垮它的政权,但显然,德黑兰的骨头比他想象的要硬。
更让以色列头疼的是,这边刚跟伊朗鸣金收兵,也门那边,被大家戏称为“拖鞋军”的胡塞武装又跳了出来,公开宣布要接着跟以色列干。
你可别小看这支“拖鞋军”,人家脚上穿的是拖鞋,手里玩的可是无人机和导弹。以色列的防空系统,经过这么一轮高强度消耗,金贵的拦截弹库存已经见了底。
胡塞武装最擅长的,恰恰就是用廉价的低空无人机玩渗透,专挑你防空系统的软肋下手,这么一盘算,以色列花了血本,冒着全面战争的风险,搞了这么一出大戏,最后可能只是给自己多树了几个敌人,把自己的家底消耗得七七八八,真正的威胁却毫发无损。这热闹劲儿过去,剩下的只有寂寞。
以色列陷入困境,那是不是就意味着伊朗占了便宜?恰恰相反,伊朗在这场冲突中,被揍得更惨,甚至可以说,它苦心经营多年的地区强权形象,一夜之间被打回了原形。
伊朗最引以为傲的“抵抗之弧”——由它在叙利亚、黎巴嫩、伊拉克、也门等地扶植的代理人武装网络,在这次冲突中几乎被连锅端。
军队高层和国宝级的核科学家被成建制地“清除”,这不仅仅是军事和科技上的巨大损失,更像一记响亮的耳光,抽在伊朗统治集团的脸上。
这记耳光带来的,是在伊朗内部迅速蔓延的恐慌和猜忌。高层被渗透得像个筛子,对方的暗杀名单拉得比购物清单还长,这说明什么?
说明内部出了大问题。面对这种局面,就算是最高领袖哈梅内伊,恐怕也只能深夜里辗转反侧,不知道该相信谁。
然而,就在全世界的聚光灯都打在德黑兰和特拉维夫身上时,一个长期被认为是伊朗死对头的国家,却在悄无声息之间,扮演了一个让人大跌眼镜的角色。这个玩家,就是沙特阿拉伯。
伊朗遭到空袭后,沙特第一个站出来公开谴责以色列,王储穆罕默德甚至亲自打电话给伊朗总统,说“整个伊斯兰世界都和兄弟的伊朗站在一起”。这话说得那叫一个情真意切,不知道的还以为这俩国家好得能穿一条裤子。
可这番表态,与其说是选边站,不如说是一种极其高明的外交手腕。它首先向外界表明:这事儿是以色列干的,别把我拖下水。
紧接着,沙特王储一转身,就跟美国总统特朗普通了电话,话锋一转,变成了强调各方要保持克制,通过外交解决问题。
这种看似精神分裂的操作,背后是沙特国家战略的一次深刻巨变。自从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之后,沙特几十年来都把伊朗当成心腹大患。从叙利亚到也门,两个国家在整个中东地区打了无数场代理人战争,是名副其实的宿敌。
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2019年。那一年,伊朗支持的胡塞武装用无人机和巡航导弹,精准地端掉了沙特的布盖格炼油厂。
那次袭击,让沙特的原油日产量直接腰斩了近六百万桶。利雅得的王公贵族们在那一刻才猛然惊醒:原来自己引以为傲的财富,在非对称打击面前如此脆弱。原来美国的军事保护伞,并不能百分之百罩住自己。
他们想明白了,跟伊朗这样死磕下去,根本换不来安全,反而会把自己宏伟的“2030愿景”给搅黄了。王储穆罕默德那个摆脱石油依赖、发展多元经济的雄心壮志,最需要的就是一个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。
钱,才是硬道理。于是,沙特的外交政策开始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,核心思想就一个字:怂,或者说,战略性收缩。在中国斡旋下和伊朗复交,就是这个转向最明确的信号。
所以,当以色列用一种极其激进的进攻姿态,要把整个地区拖入战火时,在沙特看来,一个咄咄逼人、不计后果的以色列,其风险甚至已经超过了一个被削弱、但行为尚可预测的伊朗。
在以色列和伊朗之间二选一,是利雅得最不情愿看到的局面。它现在要做的,是在钢丝上跳舞,谁也不得罪,闷声发大财。
对沙特来说,这场危机不仅仅是挑战,更藏着巨大的机遇。一个被以色列揍了一顿、威慑力下降、被迫重新思考自己“前沿防御”战略的伊朗,对沙特的威胁无疑会大大降低。
如果这场危机最终能通过外交途径解决,美国和伊朗能重新回到谈判桌前,甚至达成一份比2015年更严格的核协议,那整个地区就可能迎来新的稳定期。
到那个时候,沙特不仅可以和伊朗维持着“塑料兄弟情”,甚至有可能重启和以色列的关系正常化进程。这剧本简直完美。
但这只是最理想的剧本。现实怎么走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棋盘上那个最不稳定的变量——美国,内塔尼亚胡正在华盛顿拼命游说,希望把特朗普政府直接拖下水。
而特朗普的表态,则充满了矛盾和摇摆。他前脚还在呼吁克制,后脚最新的声明就排除了“停火”,要求实现“真正的终结”,甚至喊话要伊朗“无条件投降”。
这种极限施压的风格,很特朗普,但也很危险。对此,哈梅内伊已经撂下狠话:伊朗绝不屈服,特朗普政府到底会在多大程度上,为以色列的后续军事行动背书,将直接决定中东未来的走向。
如果美国真的撸起袖子亲自下场参与对伊朗的军事打击,那伊朗的报复目标,就绝不仅仅是以色列了,遍布中东的美军基地都将成为活靶子。
到那时,一场席卷整个地区的大战将彻底引爆。这恰恰是沙特这些海湾国家最恐惧的噩梦,别看伊朗在这次冲突中吃了大亏,但它手里并非没有牌可打。
封锁霍尔木兹海峡,袭击海湾国家的油气设施,这些都是能让全球经济瞬间休克的“王炸”。不到政权生死存亡的最后关头,德黑兰不会轻易动用这些极端选项。可一旦它判断自己真的要完蛋了,拉着整个海湾地区一起陪葬,也并非不可能。
旧的平衡已经被打破,新的平衡还远未建立。这一夜之间,牌桌上的玩家们仿佛都被迫亮出了自己的底牌,也看清了对方的虚实。
局势表面上回归了平静,实则暗流汹涌,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危险和微妙,中东这盘棋,下一步该怎么走,或许连棋手们自己,都还没想清楚。
十大股票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